在大蒜栽培中,除了受病蟲危害以外,還常會發(fā)生許多生理異,F象,嚴重影響大蒜的產量和品質,F將這些劣質蒜的形成及預防措施介紹如下。
復瓣蒜。鱗莖的側芽形成蒜瓣后,再次發(fā)芽又形成次一級的蒜瓣,使每一鱗莖蒜瓣數比正常的多,但都很小,不能達到正常大小,商品價值低。預防措施:秋播不要太早,在春季鱗莖膨大初期控制水肥,栽培大蒜時注意增施有機肥,盡量減少化肥的使用量,對避免生長過旺而重新產生次一級蒜瓣有一定的效果。
散瓣蒜。蒜瓣在未收獲前又發(fā)芽形成新葉片,整個鱗莖又長出許多細小葉子而耗去鱗莖內的營養(yǎng),引起蒜瓣萎縮。預防措施:當大蒜鱗莖膨大后,不宜施肥,同時停止中耕,做好開溝排水,通過降低田間濕度來抑制蒜頭酶的活性,使之及時進入半休眠狀態(tài),可有效減少散瓣蒜的發(fā)生。
面包蒜。在大蒜栽培中,有時會形成洋蔥一樣的蒜頭,即“面包蒜”,又叫“氣蒜”或“洋蔥蒜”。面包蒜為大蒜異常生理現象,在植株生長發(fā)育時期,其外觀與普通植株沒有差別!懊姘狻彼忸^無蒜仁或蒜仁很小,無保護葉(蒜皮)、儲藏葉(蒜仁)和發(fā)芽葉的區(qū)別。收獲時用手捏感覺很松軟,經日曬,鱗片從外層向內層逐漸脫水成膜狀,干癟。
獨頭蒜。鱗莖不分瓣,只有一個圓形蒜瓣,主要是因蒜種的蒜瓣太小,播種期過晚及葉片有病蟲危害,使鱗莖形成初期生長過小,幼苗生長期肥水供應不足所造成的。預防措施:選用大瓣蒜做種,同時加強肥水管理,使前期蒜苗一轟而起;多施有機肥,促使播下的大蒜根系生長健壯,早生快發(fā),盡快形成壯苗以加快生長。
產生蔥頭蒜的原因較多,如大蒜播種過早或過晚,均會誘發(fā)異常生長情況;底肥中氮磷鉀肥的配比不合理,氮肥含量較高,磷鉀肥相對缺乏;春季一次性追施氮肥,比追施復合肥、分期延遲追施氮肥“面包蒜”發(fā)生幾率要高;大蒜鱗芽分化期連續(xù)陰雨天或灌水偏多,也會導致形成面包蒜。特殊氣候條件,如強暖冬與倒春寒年份,使大蒜正常春化受到破壞,更會產生大量面包蒜。
預防措施:一是適期播種。
一般9月中下旬至10月上旬是大蒜適宜的播種期,可以促進大蒜正常生長,減少發(fā)生面包蒜的幾率。
二是大蒜鱗芽分化期控制灌水,保持土壤濕潤,防止出現過干過濕現象。早春追施復合肥,分期追施氮肥,不偏施氮肥,也可以減少面包蒜的發(fā)生。
散頭蒜。正常蒜頭的整個鱗芽上尖,緊貼蒜中軸,呈半橢圓形。如果鱗芽尖向外開張,蒜瓣分裂,蒜頭外皮裂開,蒜頭呈開花狀,這種現象稱為散頭。產生散頭的原因:
一是耕地太淺,由于多用旋耕機翻地,翻地深度僅能達到10厘米左右,耕層底部土壤過度板結,大蒜根系初發(fā)時為集束狀,下扎力弱,推動蒜種上移,造成結的蒜頭在地表外露,受風吹日曬而致散頭。
二是播種覆土太淺。播種淺,蒜種上覆土太薄,結蒜頭后頂部外露,受風吹日曬會導致散頭。三是冬季低溫。冬季溫度過低,結凍后土壤膨脹,蒜種被頂到土表層而致覆土太薄。另外,蒜頭收獲過晚,表皮老化、干縮,使蒜頭散裂。
預防措施:
一是深翻地。機械翻耕深度在20-25厘米,使土壤疏松,土壤空隙度增加,蓄水量提高,有利于大蒜根系下扎,可有效地減少蒜頭外露發(fā)生散頭現象。
二是播種覆土適當。大蒜播種的適宜深度是6-7厘米蒜種上覆土厚度4-5厘米。
三是適期澆水。蒜薹收獲后,應加強肥水管理,保持土壤濕潤,直至收獲前3-5天方可停水,以蒜頭正常膨大。